我現在回想,來北京之前我訪問了3個住西環,4個住在觀塘,一個舊居被搬遷的年青人
問過西環的情況後,我知道自己不是特別想做這個地區,因為我重視的是一個社區的改變,這樣說我應該要選擇一個我可以經常觀察的地區﹣﹣﹣ 觀塘。
所以決定集中做觀塘, 他們都住在觀塘的屋邨里至少10年,中學也在這里渡過。
他們都不是住在市中心,而是山上的公共屋邨/居屋。
1. amy , 洛華村, creative media
2. tom,秀茂坪, material engineering
3. 少康,康雅苑, sociology
4. 阿魚,XX苑, creative media
住在觀塘的年輕人通常對重建觀塘市中心的認識源自中學時期市建局職員到學校講座的宣傳。除非特別關注這些議題,例如少康唸社會學需要落區調查,AMY因教會侍奉有機會到舊樓內服侍老人家和妓女等。否則他們一般不會主動想了解現在觀塘重建項目的情況,例如最新決定的觀塘發展模樣,分多少期重建,觀塘將被打造成新一代綠化社區的實質安排等。
我發現觀塘市中心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必到的中轉站,不會特別留意其改變/對改變有感受。因為每天在觀塘市中心已成了他們每日路程的一部分。
﹣﹣ 「我們玩樂會去別的地區,日常生活如買日用品,買菜,一家人活動才留在觀塘消費。市中心只是回家時必需在裕民坊轉交通工具的中轉站」
﹣﹣ 「觀塘市中心...很難說得上有什麼特色...特色是便宜(鐵皮屋棚仔檔,瑞和街街市和工廠區內),多人和多種類(有工廠,商業和住宅,平到貴也有)!」
﹣﹣ 「瑞和街街市人超多,附近地區例如藍田,將軍澳等街坊也會過來買菜。」
﹣﹣「觀塘市中心以老人家和新移民婦女和家庭為主」
﹣﹣ 「觀塘的問題是人口老化,建築物也陳舊,但觀塘不需要重建,這地方一直是人多車多,繁華,有自己的地區特色(便宜!),她需要的是改善工程,例如擴闊路面和維修老樓等。」
他們讓我重新思考一個社區的老化和重建的定義。
﹣﹣ 「 市建局職員說話自相矛盾,把我們的提問例如實行詳情的細節都避過了。」
我對職員的妙想天開說話方式(舊的有多不好,將來有幾好)令人十分討厭。
對他們來說觀塘的轉變在於APM的建成,把觀塘市中心的環境由獨立分散的小店漸漸出現很多連鎖店,物價也愈來愈高(氣憤)。他們一般對APM的建成是高興,感覺觀塘終於有一棟時代性的商場。可是當愈來愈多類似的中高階商場相繼建成,他們會憂慮會否令觀塘特色消失。但他們多表示不會在里面消費,因為物價太高,APM是只他們約朋友見面行街的新地標(從前是裕民坊M記)
當時想到如何在北京延伸的方法,就是每個星期跟他們聯系,按照他們對觀塘市中心不同的關注程度,例如阿魚特別留意觀塘請中心的舊樓天台和那些建築物的聲音;少康關注的是搬遷過程中引起的社區問題等,推動他們在關注/忽略方面上提供不同的CONTRIBUTION,例如收集聲音,對話,拍照和發起行動等,讓他們透過這些行為重新關注自身社區的改變。
最後臨走前,我拍了一些觀塘的FOOTAGE,觀塘在我回來後(4個月後)會變得怎樣,當時我也希望透過他們的行為讓遠在北京的我也可以緊貼觀塘的改變,從而讓我更全面認識這塊地方。雖然FYP現在不做這個題目,不過我相信回到香港後,這個觀塘市中心的小小項目仍會姆續下去,至少在她有下一步大改變之前,我曾為這個地方紀錄一點兒東西。
sound recording by 阿魚: http://dl.dropbox.com/u/10710357/STE-006.mp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